114 年度工作計畫書
May 01, 2025
財團法人臺北市台灣眾望關懷基金會
114 年度工作計畫書
壹、114 年度工作目標
眾望基金會致力於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提供支持與關懷,今年度將以偏鄉長期照護、貧困兒童與弱勢家庭以及弱勢新住民為主要服務方向。基金會秉持「以人為本、關懷共享」的核心價值,透過多元化的計畫和資源,改善偏鄉長者的生活品質,協助貧困兒童獲得更公平的教育與成長機會,並為新住民家庭融入社會提供實質的幫助。我們深信,唯有攜手合作,才能讓每個人都能在公平與尊重的基礎上,擁有一個溫暖而有希望的未來。
-
一、支持偏鄉長照計畫
台灣隨著人口老化加速,長期照護需求日益增加。然而,偏鄉地區因地理條件與資源分配不均,長照發展面臨諸多挑戰。偏鄉多以山區、離島為主,人口外流嚴重,導致年輕勞動人口不足,老人比例偏高。根據統計,部分偏鄉地區老年人口比例超過全國平均,這使得長照需求顯得更加迫切。
首先,偏鄉長照的基礎設施與人力資源相對匱乏。許多偏鄉地區缺乏專業的長照機構與服務據點,老人往往需要跨區接受照護,增加家庭的負擔。此外,長照人員在偏鄉的流動性高,吸引與留任專業人力成為一大挑戰。高工時與低薪資結構,進一步加劇了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。
其次,交通與地理因素限制了長照服務的可及性。偏鄉地區因交通不便,移動服務如居家照護或送餐服務難以全面覆蓋,許多老人因行動不便,無法定期接受醫療或照護服務,導致健康狀況惡化。此外,偏鄉居民普遍經濟條件較差,部分家庭無法承擔自費長照的負擔,使得長照需求無法有效滿足。
政府近年來雖然推動長照2.0政策,試圖縮短城鄉資源差距,包括設立「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」(A、B、C據點),但實施過程中仍面臨挑戰。例如,基層資源整合不足、服務範圍有限,以及與地方特色需求不完全契合。部分地區的長照服務仍過度集中於市區,偏鄉資源短缺的問題依然存在。
此外,偏鄉長照的家庭照顧者壓力問題也亟待關注。許多老人由家庭成員,尤其是中年女性提供照護,但這些家庭照顧者往往面臨沉重的心理與經濟壓力,甚至影響自身健康與生活品質。
解決偏鄉長照問題需要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,包括提高長照人力薪資待遇與職業吸引力、加強交通與基礎設施建設、擴大社區式照護模式的覆蓋範圍,並針對地方需求提供客製化服務。只有持續投入與改善,才能真正實現長照服務的公平與普及,讓偏鄉長者能夠享有尊嚴與品質的晚年生活。
-
二、貧困兒童與弱勢家庭
在台灣,貧困兒童與弱勢家庭面臨複雜而多層面的挑戰,這些困境不僅影響了個體的生活品質,也對整體社會造成深遠影響。儘管台灣整體經濟相對穩定,仍有部分家庭因結構性貧困、突發性經濟壓力或社會支持不足而陷入弱勢,進而影響兒童的基本生活、教育機會與心理健康。
經濟困境
貧困家庭通常收入微薄且不穩定,主要來自低薪工作或臨時工,難以應付基本生活開支。根據政府統計,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的家庭中,有不少孩子生活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,例如缺乏適當的衣物、營養不良,甚至可能面臨居住不穩定的情況。有些家庭無法負擔房租,選擇住在非法建築、舊公寓甚至臨時搭建的住處,這些環境通常缺乏安全與衛生保障。
此外,經濟壓力使得部分家庭需要兒童幫忙分擔家計,這可能導致兒童過早進入勞動市場,影響其學習與成長。
教育資源不足
教育是改變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,但弱勢家庭的孩子往往因資源不足而面臨學習困難。弱勢兒童可能缺乏足夠的學習用品、課後輔導資源或參加課外活動的機會。一些孩子在家中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環境,例如因居住空間狹窄或家庭內部矛盾影響專注力。
偏鄉地區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問題更為顯著,學校設備老舊、師資短缺,加上部分家庭缺乏重視教育的觀念,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普遍低於城市地區的同儕。此外,經濟困難的家庭可能無法負擔額外的補習費用,這進一步拉大了學習成就的差距。
心理健康與情感需求
弱勢家庭的兒童因長期生活在經濟壓力與家庭不穩定的環境中,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。例如,家庭經濟困窘可能導致親子間的緊張關係,甚至出現情感忽視或暴力行為。部分孩子可能因自卑或遭受同儕歧視,而逐漸形成低自尊或孤立的性格,影響其社會適應能力與人際關係。
單親家庭、隔代教養家庭以及因家暴而成為高風險家庭的孩子,情況更為嚴峻。他們在情感上缺乏穩定支持,常伴隨焦慮、抑鬱等心理問題,進一步阻礙了其健康成長。
社會支持與挑戰
儘管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對弱勢家庭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,例如低收入補助、教育津貼與社會福利住房等,但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。一些家庭因對福利政策不熟悉或害怕社會標籤,未能主動尋求幫助。此外,部分現行補助金額與實際生活開支存在落差,無法完全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。
非政府組織(NGO)和地方社區在填補政府資源不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。例如,一些慈善機構提供課後輔導、心理諮商與營養午餐計畫,但因資金來源不穩定,無法全面覆蓋所有需要的兒童與家庭。
-
三、弱勢新住民
在台灣,隨著全球化與跨國婚姻的增加,新住民已成為社會結構的重要一環。截至近年,台灣新住民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,如越南、印尼、泰國及中國大陸。然而,其中一些新住民因語言、文化與經濟等因素,面臨弱勢處境,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與社會融入。
語言與文化障礙
語言是新住民面臨的首要挑戰,特別是來自非華語地區的移民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順利溝通,例如在醫療、教育與公共服務系統中,語言障礙可能導致他們無法充分利用相關資源。加上文化差異,這些新住民在適應台灣生活時,往往感到孤立與困惑,尤其在涉及家庭教育與子女教養的議題上,可能與本地配偶或家人產生衝突。
經濟壓力
弱勢新住民通常經濟條件不佳。他們多數從事低薪或不穩定的工作,如工廠作業員、家政服務員或農業工人,收入難以應付家庭支出。一些新住民女性在婚姻中處於經濟依賴地位,若遭遇家庭暴力或婚姻破裂,生活保障問題尤為嚴重。此外,部分新住民因不熟悉台灣的勞動法規,可能遭遇職場剝削或不公平對待。
子女教育與家庭挑戰
新住民的子女在學校教育中,可能因家庭語言環境與文化背景不同,而面臨學習困難與同儕排斥問題。部分家庭因經濟壓力或家長語言能力不足,無法有效協助孩子完成學業,這對新住民二代的成長與未來發展帶來不利影響。此外,家庭內的代溝與文化差異,也讓一些新住民母親在教育子女時感到無助。
社會支持不足
雖然台灣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已針對新住民提供多項支持措施,例如語言課程、生活適應輔導與就業培訓,但實際落實層面仍有改進空間。一些偏鄉地區的新住民因交通不便或資訊不對等,無法及時參與相關計畫。此外,社會上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與歧視現象,仍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造成負面影響。
貳、基金會工作計畫表
議題 | 月份 | 預計實施內容 | 預期績效 |
---|---|---|---|
社區長照與陷困家庭 | 1-5 月 | 日照中心舉辦延緩失能講座 |
|
社區據點青銀共學 | |||
貧困兒童營養補充計畫 | |||
陷困家庭與弱勢新住民 | 6-12 月 | 社區弱勢婦女及關懷 |
|
婦女職涯培力 | |||
貧困兒童營養補充計畫 | |||
弱勢家庭福利政策研討會 |
參考文件
近期新聞
May 01, 2025
May 4, 2024
March, 2024
February 14, 2024
April 6, 2023